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
x
在刚刚过去的乙未羊年除夕当天,笔者在祖祠“種德堂”拜祖后,经伯父的指引,在祠堂坪入口左侧发现一石“官旗夹”(本应一对,另一去处未寻),发现时“官旗夹”侧面被炮竹杂草碎石所掩盖,清除后刚好发现侧面有刻字,仔细辨认下,上面碑文:康熙庚子科第二十六名舉人吳懷琼竪。笔者后查《惠来县志》(清雍正九年刊本,民国十九年重印本),其中“卷之六”“选举”记载了他的科举功名。原文如下: ……武举……康熙庚子科 吳懷瓊 龍溪都人…… 经查族谱记载,吴怀琼,讳怀琼,字敬林,号瑶山,族人尊称其为“瑶山公”,是梅田吴氏第五世,即是四世祖有庆公的第三子(共五兄弟),也是西溪村宗亲支派的先祖;妣妙贤张氏、淑惠庄氏,生五子。怀琼瑶山公,考取武举人,而谱记为“待授武将军乡进士”,与县志及官旗夹记载有所不同。
【释义】 官旗夹:笔者理解为,族人或官方为获得功名的人竖立旗帜,以表褒扬,对个人及族人来说是一种荣耀。而官旗夹则是旗杆基座的一对立石,有些在侧面刻字记录,有些则没有刻字。 康熙庚子:清朝,即公元1720年,距离2015年已有295年。 武举人: 乡试,在省城进行,考中者为武举人。(摘自搜狗百科“武举”)
▲種德堂内左侧牌匾“武魁”的仿制品(原物均已毁),当时朝廷诰封给吴怀琼(瑶山公)的 (“恩魁”据谱载是诰封给同是五世祖的受荣公,因治理地方防戍、治匪有功, 详“《惠来县志》笔记·吴应奎”篇章)
▲ 五世祖举人怀琼吴太公遗像,二00九年春月作 西溪村其后裔根据原画像2009年请人重画,相片由西溪宗亲提供,特此感谢! (注:画像中将“怀琼”二字错写成“槐群”,本图经处理更正)
关于吴怀琼(瑶山公)的传说
听老一辈说,当年瑶山公进城参加武试时,当地一考生看不起怀琼公,有意陷害,于是当地考生在瑶山公比赛前把举重石上抹了油…到了瑶山公比赛时,他在未完全举起时石头便滑落,砸到他的脚上,他即时把石头用力踢起,石头在地上打转,宗师(考官)问他这是什么套路,有什么说法?瑶山公机灵回答说是“倒地莲花落地球”!…比赛结束后,瑶山公发现他的靴脱不下来,因为受伤的那只脚已肿得非常厉害!最后不得不用剪刀把靴剪开… 武举人吴怀琼的“官旗夹”及之前吴受荣首创旧时梅田地方“防戍”等记载也可以说明,古时梅田以及周边地方习武之风兴盛,寨顶狮石坪尚存有旧时村民习武用的青石举重石一对,曾有“武术之乡”之称(百度“普宁乡村”“灰寨”简介);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,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,村中青壮年出外谋生,加上社会治安环境转良,习武之风(包括舞狮班等,青狮,习武与舞狮班结合一体较为常见)便快速衰落。在笔者十岁前,家中常有男性年轻亲友与家父一同练习武艺;笔者同学当中,也曾有若干参加了村中长者组织的习武舞狮班,一般在过年或营老爷等重要活动中出现。近十年来,村中习武及舞狮班也几乎销声匿迹,平时村中的营老爷、宗族等活动,出现的已经都是外地请来的商业舞狮队,狮子样式一般是来自珠三角地区的醒狮。
▲寨顶狮石坪留存的一对青石举重石,已变成石凳的支脚 (笔者拍于2004年8月)
关于官旗夹四散遗失的说法 听长辈说,他们小时候看到“種德堂”祠堂门口坪两侧不少于十对,寨顶狮石坪两侧有八对官旗夹,后来在1957年实施“大锅饭”在祠堂开办食堂,便将这些官旗夹悉数撬除四散随置,或损毁,或填埋,或作为小山沟坝体,或砌做台阶等等。 笔者水平有限,以上内容如有误,请读者批评指正。大家如有受荣公、瑶山公、天沛公等先人更多的相关传说故事,欢迎告知。谢谢! 说明:图中照片,除注明外,均为笔者所拍摄。如照片中人物保留肖像权,请告知笔者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谢谢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