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泗坑;余氏;客家山村;“走进山区,奉献爱心”
来源:普宁城市网 摄影:安静声音
两坑村,曾名南泗坑,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南阳山区船埔镇,离市区25公里。人口约2000。由南泗坑、马坑两个自然村组成。1987年从天青乡析出,自成行政村。有耕地459为地,山地5654亩。农产水稻、甘薯。青梅为本地特产。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1所。有水泥道通里坪公路。属革命老区。
普宁山区经济一般,多数人都往外谋生,剩下老少妇孺留守家园,而此,对于正处教育阶段的儿童及山区教师来说,这里的基础设施是较差的。9月23日,由团普宁市委、普宁城市网、普宁青年摄影群联合组织,偕同二三十位网友,开展“走进山区,奉献爱心”活动。此次活动在船埔镇南泗坑村小学、红足村小学先后进行。据统计,两所学校共有教师12人、学生79人。活动购买学习用品若干,每生一份;购买生活用品赠与教师,每师一份。通过此次活动,使更多些人了解到普宁山区教育条件较差的情况,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爱心队伍,关注山区教育,关爱山区教师,奉献爱心。
我随着爱心队伍而来,除了参与活动,也趁空余时间把村落走了一遍。
两坑村的南泗坑不大,深藏在山区之中,汽车需要在县道096转入乡道446,经过好几个山弯才能到达。如果再顺着乡道往东南走,不远处则是马坑自然村。
南泗坑的村民与周边几个村落一样,皆姓余,至于该村先祖由何年何处迁来等信息,由于当时并无进行询问,故不得而知。
村位于众山环抱之中,有一条自南向北蜿蜒而下的山溪穿村而过,新老聚落便分布在溪的两侧。
进入南泗坑,第一眼见到的是一个神坛,无建庙宇或楼亭,仅一露天的水泥基础。设有香炉三个,其一应是奉拜“天地”,而主奉则是一块一米余高的石碑,上镌刻两仪八卦图案,及“八仙勒令南无阿尼陀佛神位”文字,这性质上有点类似抵煞之用的神明位。此外在村落中走访时候所见,多数房屋门上都张贴着“五显大帝”、“慈悲娘娘”、“三山国王”的神符,看应就是此处的地方保护神祇了。至于山村中是否有进行游神活动,或其他民俗,不得而知。
离村口神坛后大约2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南泗坑的老寨。老寨座西朝东,设有寨门有两个,一个朝北,正对着村口这乡道,一个朝东,对着村中新聚落,至于寨墙等,基本不见。寨内房屋以“下山虎”样式依山而建,整体呈阶梯状,至于街落格局,因多数房屋塌损严重,及部分已经拆迁改建楼房,所以就不甚清楚了。从构造上讲,这些房屋是传统的普宁山区建筑,以石块堆砌为基础,累约1米左右后换为“塗角”,屋顶基本都采用古老的样式——“悬山顶”。寨内未见祠堂公室等崇祀先祖的建筑,至于寨外亦然,由这些推测,或余氏由近处村落分衍而来?
老寨南侧相连有一片较老的聚落,靠东临山溪的地方则多数改建为楼房。过了山溪,东岸上是两坑学校,学校后侧是山坡。在两坑学校北侧山溪桥前,立有一方石碑“泗坑功德桥”,我很好奇内容,可惜石碑上文字除了碑首,其余皆难辨认。村东南角上是另外一片聚落,新老建筑皆有,房屋和小楼参差不齐。村最中心处的地方是一块广场,广场东南侧是市场,西侧则是村委会办公室,当然,山村里的村委会除了有正事要办,否则是基本闭门的。
我大概用20多分钟就逛完这个村落,仅是走马观花。匆匆而行,所以也没有遇见比较有趣的物事。毕竟,爱心活动,才是正事。山区的教育条件确实较差。逛了一下学校,问问一下情况,原来有的年级就几名学生而已,作为山村教师,把青春奉献在这里,默默耕耘,让人敬佩。离开了南泗坑之后,我们继续往下个目的地去——红足村。
由于个人能力有限,图志存有诸多不足,敬请指正。
最后,感谢诸位网友同行,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。
声明
本作品不包含任何商业性质,仅限于网络分享交流之用,请勿恶意歪曲传播!
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来源、及作者“安静声音”,并保留原图片水印说明等。
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!谢绝图片非完整性转载!
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!(如作品著作权、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。)
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,违者必究。
由于是本篇图志内容多为人文照片,免不了拍摄到人物肖像。
如若由此造成不便之处,本人深感抱歉,敬请联系本人将照片撤下。
关键词:
船埔聚焦